我的期貨資金管理14條

資金管理是按照中線操作系統設立,不適合短線交易。中線操作一般平均時間在10天以上。(以多單為例)

1.確認每筆交易的資金占總資金的比例為保證金的比例。
2.初期交易的筆數,最多兩筆。其中第二筆開出應該是更加確信自己交易的正確性,且保證第一筆目前準確無誤。
3.第一筆的止損在價格反方向波動1.5%時,無條件執行。第二筆開出後,計算平均價格,跌破均價1.2%-1.0%無條件執行止損。
4.未開第三筆,價格就不對勁的,可以在沒有虧損的情況下出局。當自己對自己倉位仍然信心十足時,也可以運用止損。
5.行情繼續展開,第三筆交易在前兩筆均價上漲3%以上時,且確保價格還能繼續上漲以及不是追漲買入。
6.以後價格每次(和前一次開倉價格比)上漲6%以上,就可以增加一筆交易,同時確保價格還能繼續上漲以及不是追漲買入。
7.極限最大交易筆數為6筆。
8.第三筆及以上的交易止損為,價格下跌1.5%,止損最新交易的那筆。
9.止損原則。以上所說的是幅度止損,止損的最後條件。之前可以根據其它的條件進行止損,以把損失降到最小,但是不能盲目止損,畢竟小幅波動太正常不過了。
10.第三筆止損後,在第三筆幅度止損點減去3-1筆。以後公式為N-1,M-2。剩下的當價格繼續跌1.5%出局。(其中N=3,4;M=5,6,N、M分別為總持倉筆數)
11.第三筆已經有利潤了,但未開第四筆。N筆時帳面利潤每減少15%,減一筆。M筆時帳面利潤每減少15%,減兩筆。(第11條要滿足第10條)
12.幅度出局是最後一關,能用其他方法提前出局最好。但是,要考慮適當波動。
13.部分出局後,再開倉。還是按照前面所說的筆數和價格波動幅度加倉。前提當然是繼續看好後市行情以及不要追漲。
14.採用一些彈性交易。但是和原則相差不能太遠。

做一個風險厭惡者

馬克·泰爾

(節選)

投資大師 作為習慣一的結果,他是風險厭惡者。

失敗的投資者認為只有冒大險才能賺大錢。

在金融市場上生存有時候意味著及時撤退。

——喬治·索羅斯

如果證券的價格只是它們真正價值的一個零頭,那購買它們毫無風險。

——沃倫·巴菲特

像「風險特徵」這樣的奇異術語只不過是掩蓋了這樣一種信念:為了得到賺錢的機會,你必須願意冒損失一大筆錢的風險。

但將保住資本放在第一位(制勝習慣一)意味著你得是個風險厭惡者。如果你能像巴菲特和索羅斯那樣躲避風險且獲得超出平均水平的利潤,那麼傳統信條一定有某些嚴重的錯誤。

毫不奇怪,投資大師對風險的看法與一般職業投資者大不相同。例如,巴菲特非常重視確定性。如果你也這樣,那麼風險因素這個概念對你來說毫無意義。

對投資大師來說,風險是有背景、可衡量、可管理的,也是可迴避的。

風險是有背景的

一名建築工人不帶任何安全設備走在一幢未建成的摩天大廈的第60層平台上是不是冒險?滑雪高手沿著近乎垂直的雙黑鑽陡坡① 以100公里的時速急速下滑是不是冒險?經驗豐富的攀巖者僅憑雙手沿懸崖峭壁爬到30米高的地方又是不是冒險呢?

你可能會說:「是!」但你的真正意思是:「是—如果由我來做的話。」

風險與知識、智力、經驗和能力有關。風險是有背景的。

儘管我們不能斷定那位建築工人、滑雪者和攀巖者不是在冒險,但我們有一種直覺:如果我們也像他們那樣做的話,我們所承受的風險比他們要大。區別在於無意識能力(unconscious competence)。

無意識能力

如果你是個經驗豐富的司機,你就有做出瞬間判斷(減速、加速、左轉還是右轉)以避開可能事故或路面凹坑的能力。

你可能有過為避免事故而踩剎車或急轉彎的經歷,但直到你做出躲避行動之後,你才會完全意識到危險的性質。你的決定完全是在下意識的狀態下做出的。

這樣的自動反應是長年經驗的結果。

稍微想一想,你就會意識到開車是一種相當複雜的行為。想想看你在同一時刻所注意的所有事情:

那個孩子會跑到路上來嗎?

前面那個笨蛋會急轉彎嗎?

後面那輛車是不是離我太近了?

那輛車會在拐角處停下來嗎?(他最近有沒有檢查過他的剎車裝置?)

如果前面那輛車出人意料地急停,我們之間的距離足夠長嗎?

……

對你在開車時所注意的所有事情來說,這些只是寥寥幾個例子而已。你下次坐在方向盤後的時候,請花點時間想想你在下意識狀態下所做的所有事情。

在物理學上,就連在高速公路上變換車道這種表面上很簡單的事情也屬於多體問題。你必須注意你的車速、車流的速度,以及當前車道和你想進入的車道內的前後車的速度,還得關注其他車道的情況以防出現意外。另外,你還必須判斷一下你想進入的那個車道內的駕車者們是不是會給你讓道。

這些事情是不是在同一時間做的,是不是幾乎瞬間就完成了?

多體問題常常難倒物理學家。儘管一名物理學家在物理知識上比你這個駕車者要強得多,但他所研究的那些微粒卻是沒有自由意志的。如果它們正以特定的速度向特定的方向移動,它們不會突然左轉彎、右轉彎、減速或加速。它們當然也不能邊喝酒邊移動。

但你卻在無意識狀態下自動解決了多體問題—變換車道就行了。

當你的潛意識指揮你開車時,你的意識是自由的,可以用於談話、注意信號燈或聽音樂。

但對某個從沒開過車因而沒有經驗和能力的人來說,坐在方向盤後面是一種威脅到生命的高風險行為。你在學車之前也一樣。

學習的四個階段

表面上看,投資大師是以一種在外人看來很危險的方式輕輕鬆鬆地瞬間採取行動的—特別是在他們似乎不假思索的時候。

沃倫·巴菲特可能會在不到10分鐘時間內決定購買一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公司,所有的計算已經在他腦海中完成了。他甚至不需要在信封背面寫點什麼。另外,他的這些快速決策大多都是正確的。

只有完成了下述四個階段的學習,你才能做到這一點:

無意識無能:不知道他的無知。

有意識無能:知道他不知道。

有意識能力:知道他知道哪些,又不知道哪些。

無意識能力:知道他知道。

無意識無能是一種你甚至不知道你不知道的狀態:許多年輕人在開始學車的時候就處於這種狀態。這就是年輕駕車者比年齡大一點的更有經驗的駕車者更容易出事故的原因:他們沒有(或者不願意)認識到他們在知識、技巧和經驗上的欠缺。

處在這種狀態的人很有可能去冒險—向危險或損失靠近,這僅僅是因為他們完全意識不到他們正在冒險。

持有任何一種或全部七種致命投資信念的人就處在這種狀態。他們以為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但其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為什麼說投資新手所碰到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在第一筆投資中賺大錢?無意識無能就是原因。他的成功使他相信自己已經找到了交易或投資的秘訣,他真的知道他在做些什麼。於是他會重複他第一次的做法—但只會大吃一驚地發現他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四種水平的認識

一個確實知道而且瞭解自己不足的人是智者。追隨他。

一個確實知道但不知道他知道的人是沉睡著。喚醒他。

一個確定不知道而且知道他不知道的人是學生。教他。

一個不知道他不知道的人是個傻瓜。別理他。

處在無意識無能狀態對你的財富是極為有害的。

有意識無能是掌握任何問題的第一步。它是指你清醒地承認你確實不知道該怎麼做,你也完全接受你自己的無知。

這可能會帶來失望、悲觀或無望的感覺,而這些感覺會讓某些人徹底放棄投資。但唯有如此,你才能認識到掌握一個問題需要一個刻苦學習的過程。

有意識能力說明你已經開始掌握一個問題,但你的行動還沒有達到無意識的境界。在這個學習階段,你必須要在有意識的狀態下採取每一個行動。例如,在學車的時候,你必須清楚你的手和腳放在什麼地方,認真思考是否該踩剎車、轉方向盤或換擋……而在這個過程中,你在有意識地思考如何做每一個動作。

在這個階段,你的反應遠比老手要慢。

這絕不意味著你無法行動。你可以做出同沃倫·巴菲特一樣的投資決策。但巴菲特用10分鐘做出的決策,你可能要用10天甚至10個月才能做出:你必須思考一筆投資的每一個方面,有意識地使用分析工具並學習大多數知識。而這些工具和知識,已經存在於巴菲特的下意識思維中。

有相當多的投資者認為他們可以跳過這個學習階段。他們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其他人的無意識能力:追隨一位權威或遵循一位成功投資者所開發的一套程序。

但讀過有關江恩三角、道氏理論或其他任何理論的書,並遵循了其中所說的步驟的人,或使用了其他人的商品交易系統的人,早晚都會發現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不管用。

不存在通往無意識能力的捷徑。

當你的知識豐富起來,當你的技巧逐漸提高,當你一遍遍使用這些知識和技巧,從而積累起經驗時,它們就會變得越來越「自動化」,從你的意識中轉移到你的潛意識中。

你最終會到達最後一個階段——

無意識能力。這是大師的境界,他只管行動,甚至可能不知道他具體是怎麼行動的。

表面上看,大師在憑借無意識能力做出決策時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而他的行為方式可能會將你我嚇死。

我們認為大師的行動是充滿風險的。但我們的真正意思是,這些行動對我們來說是充滿風險的—如果我們也做出同樣行動的話。比如,一個曾到索羅斯的辦公室拜訪他的人回憶說,當索羅斯中斷會談做出了一個數億美元的投資決策時,「我嚇得發抖,晚上都無法入眠。他在冒這麼大的風險。你得有鋼鐵般的神經才敢這麼做」。

鋼鐵般的神經?有許多人這樣評價索羅斯。他們的意思是:「我得有鋼鐵般的神經才敢像索羅斯這樣做事。」

索羅斯不需要有鋼鐵般的神經,這位大師知道他在做什麼。我們不知道—直到我們學會了索羅斯已經學會的東西。

他知道他在做什麼。類似的,你在一生中肯定做過一些在旁人看來充滿風險但在你自己看來毫無風險的事情。這是因為你已經在多年中獲得了這種行為的經驗和無意識能力。你知道你在做什麼,也知道不該去做什麼。

對任何一個沒有你的知識和經驗的人來說,你所做的事在他看起來是風險重重的。

這種事可能是某項體育運動,比如滑雪、攀巖、潛水或賽車,也可能是你在自己的生意或職業活動中所做出的似乎是直覺性的瞬間判斷。

你會走路和說話嗎?

走路和說話是地球上幾乎每一個人都具備的兩種無意識能力。

你每走一步都能意識到你在活動腳和腿上的數十塊不同肌肉嗎?如果只走一步,你甚至不知道你在活動什麼肌肉。如果你在邁出一步的時候嘗試著有意識地指揮每一塊肌肉以正確的次序做適當的收縮或放鬆,你會摔個大跟頭。

在行走過程中,你只需有意識地決定走到什麼地方,你的潛意識會完成剩下的事情。

說話也是同樣。你精通你的母語,可能還有其他語言。但你像我一樣不能準確地解釋你如何儲存詞彙,如何在需要它們的時候找出它們,如何將它們轉化成合乎語法(至少讓人聽得懂)的句子。通常來講,在你說話的時候,你並不知道你接下來會說哪個詞。你能意識到的只是你想傳達的意思。

無意識能力是大腦對付意識局限性的一種方式。在同一時刻,我們的意識只能容納大約7個比特位的信息(最多9個,最少5個)。當我們的潛意識發揮作用,我們的意識會得到解放,集中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熟能生巧:重複和經驗是我們將功能轉移到潛意識中的工具。

經驗能降低風險:現在,你的許多行為在你本人看來是沒有風險的。但曾幾何時,在你積累起必要的知識和經驗之前,它們對你來說也是高風險的行為。

當喬治·索羅斯用100億美元的槓桿做空英鎊時(1992年),他是在冒險嗎?對我們來說,他是在冒險。但我們容易根據我們自己的尺度來判斷他的風險水平,或者認為他的風險是絕對的。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都會認為他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但索羅斯知道他在做什麼。他相信風險水平是完全可管理的。他已經算出,即便虧損,損失也不會超過4%,「因此其中的風險真的非常小」。

就像沃倫·巴菲特所說:「有風險是因為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

極為成功的投資者都會躲開(更有可能是逃開)任何對他們來說有風險的投資。但由於風險是相對而且有背景的,沃倫·巴菲特避之唯恐不及的投資有可能是喬治·索羅斯所鍾愛的。反之亦然。

風險是可衡量的

將投資限制在自己擁有無意識能力的領域,是投資大師在避開風險的同時賺取超常利潤的方法之一。但他最初為什麼能獲得這種無意識能力呢?這是因為他認識到了風險是可衡量的,並學會了如何去衡量。

投資大師是從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角度思考問題的,他最重視的是實現確定性。他根本沒有真正地「衡量風險」,他是在不懈地尋找巴菲特所說的那種「高概率事件」的過程中衡量盈利的可能性。他是通過回答下面這個問題找到這些事件的。

投資標準

投資大師關注的不是利潤,而是必然帶來利潤的衡量方法:也就是他們的投資標準。

沃倫·巴菲特購買一隻股票不是因為他預料這只股票會上漲。他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該股的價格有可能在他剛買下它的時候就下跌。

他購買一隻股票(或整個企業)是因為它符合他的投資標準,因為經驗告訴他,他最終將得到回報:要麼是股價上漲,要麼是企業利潤提高(在他購買了整個企業的情況下)。

華爾街害怕損失,並將之稱為「風險」,但巴菲特和其他一些知道該去衡量什麼的投資者卻開始盈利了。有趣的是,在市場崩潰的時候,職業投資者們往往會突然發現保住資本的重要性並持「觀望」態度……而遵循第一條投資法則「永遠不要賠錢」的投資者卻反其道而行之,踴躍地參與市場交易。

在投資市場中,你去衡量什麼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風險是可管理的

索羅斯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實現投資確定性的。像巴菲特和其他所有成功投資者一樣,索羅斯也會衡量他的投資,但他採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投資標準。

索羅斯的成功要訣是積極地管理風險,這也是投資大師所使用的四種風險規避策略之一。這四種策略是:

1. 不投資。

2. 降低風險(沃倫·巴菲特的主要方法)。

3. 積極的風險管理(喬治·索羅斯駕輕就熟的一種策略)。

4. 精算的風險管理。

大多數投資顧問都會大力推薦另一種風險規避策略:分散化。但對投資大師來說,分散化是荒謬可笑的。

沒有一個成功投資者會將自己限制在僅僅一種策略上。有些人,比如索羅斯,會使用全部這四種策略。

1. 不投資

這一直是可選策略之一:把你所有的錢都投到國庫券上(沒有風險的投資),然後忘了它。

看起來有些讓人吃驚的是,每一個成功投資者都會使用這種策略:如果他們找不到符合他們標準的投資機會,他們就乾脆不投資。

2. 降低風險

這是沃倫·巴菲特整個投資策略的核心。

像所有投資大師一樣,巴菲特只會投資於他瞭解的領域,也就是他具備有意識和無意識能力的領域。

但這並不是他的唯一法則:他的風險規避方法與他的投資標準緊密結合。他只會投資於他認為價格遠低於實際價值的企業。他把這稱做他的「安全餘地」。

在這一原則下,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投資之前完成的。(就像巴菲特所說:「你在買的時候就盈利了。」)這種選擇程序的結果就是巴菲特所說的「高概率事件」:回報確定性接近(儘管談不上超過)國庫券的投資。

3. 積極的風險管理

這主要是交易商的策略—也是索羅斯的成功關鍵。

管理風險與降低風險大不相同。如果你已經將風險降得足夠低,你可以回家睡大覺或休一個長假。

擺脫情緒的控制

投資大師們的精神狀態有個與眾不同之處:他們可以徹底擺脫情緒的控制。不管市場中發生了什麼,他們的情緒都不會受到影響。當然,他們或許會快樂或悲傷,惱怒或激動,但他們有能力迅速將這些情緒拋在一邊,讓大腦清醒起來。

如果你被個人情緒左右了,那麼你在風險面前是極為脆弱的。被情緒征服的投資者(即便從道理上講,他完全知道事情出錯時應該去做些什麼)常常畏首畏腳,無休止地苦思應該怎麼做,為了緩解壓力,他們往往以撤退(通常以賠本價)收場。

巴菲特憑借他的投資方法實現了必要的情緒分離。他關注的是企業質量。他唯一擔心的是他的那些投資是否一直符合他的標準。如果是,他會高興,不管市場如何評價它們。如果他持有的一隻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標準,他會把它賣掉,不管市價如何。

沃倫·巴菲特根本不關心市場動向,難怪他經常說就算股市關閉十年他也不在乎。

「我也會犯錯」

就像巴菲特一樣,索羅斯的投資方法有助於讓他的情緒與市場分離。但除了他和巴菲特都擁有的一種自信外,他的最終防護法寶還有「四處遊走,對任何有耐心聽完的人說他也會犯錯」。

他會對某一特定市場如何以及為什麼變化做出一個假設,然後以這個假設為基礎進行投資。「假設」這個詞本身就暗示了一種高度試驗性的立場,持這種立場的人不大可能「與他的頭寸結婚」。

4. 精算風險管理

實際上,第四種風險管理方法就是像保險公司一樣運作。

賭博、投資和風險

賭博:名詞—有風險的舉動;任何含有風險的事件或事物。

及物動詞—冒巨大的風險,希望獲得巨大的利益。

不及物動詞—投注或把寶押在有特定發生幾率的某件事上。

人們經常將投資和賭博等同起來,理由也很充分:本質上說,精算就是「玩幾率」。

另一個理由(但是個壞理由)是,有太多的投資者是帶著賭博心態進入市場的—「希望獲得巨大的利益」。在初次進入商品市場的交易者中,這種心態更是常見。

為了說明兩者的相似性,讓我們考慮一下一個賭徒和一個職業賭博者之間的區別。

賭徒為錢而玩運氣遊戲—希望獲得巨大的利益。由於他很少能贏錢,他的主要回報只是玩遊戲的刺激。這樣的賭徒養活了拉斯韋加斯、蒙特卡羅、澳門和世界各地的賭博業彩票機構。

賭徒將自己置於「運氣之神」的擺佈下,不管這些「運氣之神」有多麼仁慈,他們的塵世代表們卻是靠「永不跟笨蛋客氣」的座右銘生活的。結果,用巴菲特的話說:

當人們參與那些看起來吃虧不大的資金交易時,財富轉移就發生了,拉斯韋加斯就是靠這種財富轉移發家的。

相比之下,一名職業賭博者知道他所玩的那個遊戲的勝負幾率,只會在自己贏面大時下注。與那些週末賭徒不一樣,他並不依靠骰子的滾動。他已經計算了遊戲的輸贏幾率,因此從長期看,他的收益必然大於損失。

他是帶著保險公司簽保單的心態參與遊戲的。他重視的是平均利潤期望值。

他有自己的系統—就像投資大師一樣。而這個系統的一部分就足以讓他立於不敗之地,那就是選擇那些從統計學上看可以在長期內盈利的遊戲。

你無法改變撲克牌、二十一點或輪盤賭遊戲的輸贏幾率,但你可以計算幾率,算出你是否有可能在對你有利的平均利潤期望值(幾率)下玩遊戲。

如果沒可能,那就不要玩。

傻瓜!

職業賭博者的訣竅不僅僅是計算幾率:他們會尋找勝負天平必然傾向於他們的賭博機會。

我有個朋友是戒酒無名會的會員。有一次,他坐了60分鐘的渡船離家辦事,在晚間返航時,他發現一群酒鬼坐在船尾的一張桌子旁,還喝著從酒吧裡買的啤酒尋歡作樂。

於是他拉過一張椅子,從包裡拿出一副牌說:「有人想玩兩圈嗎?」

職業賭博者很少會買彩票。

職業賭博者不會真的去賭博。他們不會「懷著獲得巨大利益的希望冒大險」。他們會不斷重複小額投入,從數學上看,他們的投入必將有所回報。

投資不是賭博。但職業賭博者在撲克桌上的行動與投資大師在投資市場中的行動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懂風險數學,只會在輸贏幾率對他們有利的情況下把錢擺到桌面上。

精算投資

在沃倫·巴菲特剛開始投資時,他的方法與現在大不相同。他採納了他的導師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方法,而格雷厄姆的系統是以精算為基礎的。

格雷厄姆的目標是購買被低估的中等企業普通股,「如果它們的價格是真實價值的2/3或更低」。

他只靠分析公開信息評估企業價值,他的主要信息來源是企業的財務報表。

一個企業的賬面價值是衡量其內在價值的基本依據。格雷厄姆的理想投資對象是那種市場價格遠比資產變現額或清算價值要低的企業。

但一隻股票價格偏低可能有多種原因。也許相關行業正在衰退,也許管理隊伍不勝任,也許某個競爭對手用一種更好的產品把這個企業的所有顧客都搶走了,等等。你在企業的年報中找不到這類信息。

光靠分析數據,格雷厄姆不會知道股票為什麼便宜。所以他購買的某些股票因企業破產而變得一錢不值;某些股票難得偏離他的購買價;還有一些則恢復到或超過了它們的內在價值。格雷厄姆很少能預見到哪只股票會發生以上的哪種情況。

那麼他怎麼賺錢呢?事實上,他會購買數十隻這類股票,因此上漲股的利潤遠遠超過了其他股票的損失。

這就是精算風險管理法。就像一家保險公司願意為某個特定風險等級的所有成員保火險一樣,格雷厄姆也願意購買某種特定類型的所有股票。

巴菲特是以這種方式起步的,一直到今天,他在做套利套匯交易時還會使用這種方法。它也對索羅斯的成功有所貢獻,而且是大多數商品交易系統的基礎。

投資者的平均利潤期望值相當於保險公司的精算表。找出一組在長期重複購買的情況下平均利潤期望值為正的特定投資對象,是數百個成功的投資和交易系統的設計基礎。

風險與回報

大多數投資者都相信,你承擔的風險越大,你的預期利潤就越高。

但投資大師不相信風險和回報是對等的。他只在平均利潤期望值為正的前提下投資,因此他的投資風險很小,或根本沒有風險。

股市反彈時的最優策略

大範圍的市場指數反彈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容易注意到各媒體網站、BLOG上出現的一些樂觀氣氛,彷彿自己對指數的心情也跟著輕鬆起來似的呢。資金們心情一好,買入就多,指數上漲看起來貌似就可以持續下去了—-直到,新的壞消息打消做多熱情為止…

令人頭疼的是,這種「好心情」或者「熱情」難以和收益率、PBPE掛起鉤來,就好像恆生指數去年8月份開始做的一樣:估值不貴?照樣不顧一切的往下跌?

是不是有什麼應對反彈的好策略呢?

經濟學歸根到底是研究人的經濟行為的學問,投資的學問歸根到底也是研究人的投資行為。如果說人的理性自私可以完全決定自身行為和後果,那會簡單很多。麻煩之處在於,行為非但被自私的理性所引導,同時,還常常被情緒和錯誤的認知所引導。心理學因此成為投資領域中相當重要的學科之一。

從社會認知心理來說,人會傾向於控制別人對自己的認知。比如小伙子常試圖令女孩子認為自己行為瀟灑能幹;或者職場新手想讓自己顯得老成持重。有趣的是,人同時試圖破解對方「試圖控制自己」的花招:比如女孩子會通過仔細觀察小伙子的各種行為來判斷他究竟是不是真的瀟灑能幹;或者人力資源經理會想方設法瞭解面試者的真正性格。這種「控制」與「破解控制」的博弈,是不是社會人際行為的基本模式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還得繼續看公開課啊。不過,在看完博弈論公開課後,可以先記錄下投資中有關博弈論的聯想。

******

1)2/3均值。 在這個遊戲中,若干個參與者被要求每人給出一個0到100之間的數字,所給出的數字最接近平均值2/3的那個人將會是獲勝者。參與者之間並不知道其他人的選擇。按照理性人的假設,參與者們應該會先排除不可能的數字。例如超過67的數字就不可能,因為當大家都選100時,平均值的三分之二才不過66。這樣一來,每個人的選擇又變成了在0到66之間選一個數,此時大於44的數字又變得沒有意義了,接下來又是一個類似的循環……直到最後,所有理性人的選擇應該都為0。(以上轉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C%9C%E5%9D%87%E5%80%BC%E7%9A%842/3)

如沒記錯,耶魯大學公開課現場遊戲中,第一次做這個遊戲平均值大概在25。然後,老師分析了遊戲,大家都知道了「標準答案的理性選擇」,也就是0。再次遊戲的結果是,平均值依舊在10以上。既然如此,仔細推敲下去,我認為即使做很多次遊戲來試驗,也不會出現平均值為0的結果—-因為,總是有人不理性、錯誤推論或者乾脆就是搗亂;因此參與者如果選0就相當於放棄獲勝的機會,選0是不「理性」的!?

~~~偶有點暈~~~

這個博弈可以告訴投資者的是,市場的表現絕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結果」。市場參與者不會全部是理性人,或者說,「假設的理性人」至少無法做到「完全正確的理性推理」。非但如此,「呆板理性」有時候還會吃點兒虧,就好像在遊戲中選0的參與者一樣。

2)進化穩定策略。 投資者當然都在尋求最優策略,這種最優通常是在權衡風險和收益兩者之後決定的。如果無法分辨在特定收益率下的可能風險,或至少是對投資標的在類似風險下的相對回報有深入的認識,盲目的分散沒有太多意義。在市場競爭當中盡量享有經營收益而非市場收益,本身是一種進化穩定策略。因為這種策略最大程度的放棄了來自市場價格波動(零和博弈)所帶來的可能收益,其他從價格波動中獲利的策略就難以對其造成傷害。長期持股的投資方式會使投資者聚焦於經營收益,這種經營收益同時只能通過長期持股的方式來真正獲取。由於價值投資者作為一個群體獲得了穩定進化策略的地位,在一個長期資金主導的市場裡,使用其他類型的策略實際上可能總是會面臨不可知的風險。不可知的市場突變,隨時可能給零和博弈的參與者帶來系統性的傷害。

3)邏輯樹和順序博弈。 在有一定順序的博弈遊戲中使用邏輯樹和逆向思維方式是很好的方法。從這種方法出發可以證明無論國際象棋還是圍棋理論上都有唯一的解。在短期套利中常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上市公司對於某特定事件只有若干特定選擇,該事件具有固定的步驟。在判斷此類問題時使用邏輯樹不難判斷出最符合上市公司利益的選擇,並可能從中獲利。然而,最有趣也最令人抓狂的部分是,上市公司有時不一定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而投資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自己在「瘋子」身上損失太多的金錢。這意味著所謂的最優策略至少在一次性的套利博弈中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一次性博弈的可靠策略應該是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內。

4)贏家的詛咒。 投標中總是會有低價中標的傻瓜,這種事情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確實見過多次。有趣的是,如果類比投資,在股票價格下跌時的匆忙買進其實和降價拍賣非常類似:

10塊!沒人出聲;8塊!沒人出聲;5塊!沒人出聲;3塊!猶猶豫豫舉起了手…

說起來這和密封信投標第一高價中標的方式是等價的,對於參與者沒有什麼受益可言。這樣的情況,如買入價格大跌後的股票卻還遭受損失的,應當成為投資者的大忌。買入大幅下跌的標的,需要確保自己對其的熟悉超過了市場;需要確認價格下跌的原因並非基本面發生根本變化;需要確定買入過程沒有操之過急,並留給自己足夠的驗證基本面判斷的時間。

5)自然選擇和理性分析的缺陷。 螞蟻和蜜蜂們多半不知道怎樣計算合作的收益卻形成了完整的分工合作模式;異性交配的種類得以壯大也並非是物種自由意志選擇合作的結果。大自然會將在博弈中較高潛在勝率的策略使用者保留下來,同時會將潛在勝率較低者淘汰出去。這和人類基於自由意志、理性選擇的生存成果看起來很像是同樣的結果。如果觀察投資領域內的各種方法流派,投資者須承認,使用理性分析尋找優勢策略是合理的,但同時,某些經歷長期實踐留存下來的方法很可能有其合理之處—很可能投資系統本身已經做出了自然選擇。理性分析的局限性是顯見的,不說最為常見的「信息不足或錯誤分析」,即使是在典型的戰鬥博弈中,「瘋子行為」般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都可能通過非理性行為影響理性戰術行為的最優後果。用謙遜的態度對待事實上長期留存下來的投資方式是必要的。

******

究竟有沒有應對反彈的好策略?這可能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投資的樂趣在於不疲倦的研究不可知,然後獲取利潤嗎?從這個角度來說,反彈期間最好的策略,就是什麼也不幹,不如悅讀學習,睜眼看世界。這時候,享受市值變化,相比買賣交易,要有趣很多吧。

量化每次下注比例

當遇到一個有價值的投資項目時,我們經常遇到困惑:該買多少合適呢?投入太多,擔心一旦失敗,虧損沒法接受;投入太少,萬一「賭」對了呢?。。。。比較糾結。

商品期貨和股票套利中經常碰到類似難題,這裡跟各位套友分享我自己怎麼計算投入資金的比例的,不對的地方望各位指教。

利用凱利公式對投資比例量化:f* = (bp-q)/b

其中:

f* = 投注的資金比例;

b = 賠率;

p = 獲勝的概率;

q = 失敗的概率(通常q=1-p)。

就拿目前我的持倉新鋼轉債舉例:

1.b的計算:

潛在收益:30元(可轉債一般拉到130%才能實現轉股)

潛在損失:新鋼轉債的債性收益為4.5% ,目前市場上的企業債平均收益水平為8.5%左右,所以,損失的年利息為4%左右,還有1.5年到期,期間有2元的稅後利息分紅,利息損失4 X 1.5 -2 = 4元

b = 30/4 = 7.5

2.p的估算:

按經驗80%的可能性實現轉股 , p=0.8

3.q = 1-p =0.2

投入的資金比例:f* = (bp-q)/b = (7.5*0.8-0.2)/7.5 =77.33%

用同樣的方法 ,SR1305-1301項目在價差-18元時,我計算出來的最大持倉比例:19% 。注意,77.33%的持倉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價格上漲或下跌時,要隨著b值的變化作適當的加減倉動作,這就是通常大家提到的「動態資金管理」。

商品期貨套利的勝率通常比股票低,加上保證金的槓桿效應,因此,對資金管理的要求更為嚴格。一般來說,計算出來的f*越高投資風險越小,潛在收益率也小。反之,f*越小風險越大但潛在收益率高。我個人對倉位的控制傾向於:

f*>=70% , 倉位按f*的計算結果買;

f*=40-70% , 倉位按f*計算結果的1/2買;

f*<=40% , 倉位按f*計算結果的1/3買;

有了上述的量化計算,在買入時,自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不至於操作太隨意而造成被動。

止盈總是簡單 止損總是太難

資金管理在期貨交易中至關重要。可以說,看對行情只是交易成功的一半,如果沒有科學的資金管理策略,往往就會和成功失之交臂。許多交易者都信奉「有限度地虧,無限度地盈」的資金管理原則,然而,事實恰好相反,他們對待期貨頭寸的盈虧時心態截然不同:止盈總是簡單,止損總是太難!
一、心理實驗的啟發
為什麼止盈總是簡單,止損總是太難?答案來源於人的心理。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個經常用到的心理實驗。設想你回答下述問題:
600人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以下兩種藥物可供選擇:
(A)可以挽救200人的生命。
(B)有1/3的概率能治癒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也救不活。
你選擇哪種藥?
選擇A你確信你能救活200人,選擇B你要賭多少人可以救活。因此這個選擇很容易:72%的受訪者選擇A。因為你不敢賭你可以救活多少人。
下面是另外一個問題:
600人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以下兩種藥物可供選擇:
(A)肯定致400人於死地。
(B)有1/3的概率能治癒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也救不活。
你願意選擇殺害400人嗎?不會的,至少還存在救活所有人的可能性。對這個問題只有22%的人選擇A。
這個有趣的實驗是由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於1981年首先設計的,實際上這兩個問題完全相同,只是表達的方式有所差異而已。第一個的重點放在收益上,而第二個的重點放在損失上。這兩個科學家利用這個以及其他類似的問題得到下述結論:人們對於收益和損失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即:
人們更願意賭損失而非收益。
我們來看上述結論是如何應用在期貨市場的。盈虧乃投資的常事,假設你持有的期貨頭寸已經出現虧損,你怎麼辦?你會和其他大多數人一樣,賭它總有一天會「扛回來(即浮虧變浮盈或者虧損減少)」。現在再假設,你持有的期貨頭寸已經獲利,這次你不會再賭了,你的做法很簡單:立即止盈,落袋為安。這種「止盈總是簡單,止損總是太難」的現象違背了「有限度地虧,無限度地盈」的原則,經過長期的交易操作,使得許多投資者的資金賬戶日漸縮水,更可怕的是,由於一兩次大虧損扛不回來,導致資金幾乎虧空。
二、預期理論對「止損太難」的解釋
對於相同大小的所得和所失,我們對所得看得更重,這一事實叫做預期理論。這個理論最早由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於1979年(Kahneman and Tversky,1979a)提出,它可以解釋為什麼交易者更願意止盈而不願意止損。
更進一步,心理學家認為通過「後悔理論」也可以部分解釋這個現象。斯塔特曼是後悔理論的權威學者,他指出了很顯然的事實(可以參考他1994年寫的文章《跟蹤誤差、後悔和資產配置策略》)。按照斯塔特曼的說法,我們更願意賭輸,而不是賭贏,是因為我們不敢面對失敗的現實。將上述理論應用到期貨市場,我們可以想像,守住已經發生虧損的期貨頭寸(賭它能扛回來),我們就不必承認我們犯錯誤了。畢竟,持有的合約還沒認賠平倉,虧損只是賬面虧損,你能說我虧了嗎?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都寧願相信會有一些扭轉市場方向的事情發生,因此當持有頭寸發生虧損時傾向於停止交易、按兵不動。
謝夫林(Shefrin)和斯塔特曼1985年給出了人們為什麼不願意止損的解釋,當時他們是用股票市場來闡述的。現在我們不妨把這種解釋借用到期貨市場中。總的來說,人們因為認知和情緒方面的原因而炒期貨。他們炒期貨的原因是他們自認為掌握了信息,而實際上他們掌握的只是噪聲。他們炒期貨的原因還因為炒期貨可以給他們帶來驕傲。當決策正確時,炒期貨帶來驕傲,而當決策錯誤時,炒期貨帶來後悔。投資者都想避免後悔帶來的痛苦,只好將虧損的期貨頭寸握在手裡,以免虧損真正發生,或者歸罪於期評家。
後悔理論也稱之為「風險厭惡」,作為自我保護態度的典型例子,它解釋了期貨投資者「止損太難」的原因。
還有一種有關現象可以解釋預期理論,這就是所謂的「精神隔離」,其基本推理是這樣的:我們喜歡把未知量分門別類,區別對待,而不是當成一個整體,統籌優化考慮。這種現象的一個典型症狀是,守住虧損的期貨頭寸,因為資金的佔用就難以進行其他更有前途的資產組合的投資。我們總是試圖優化每一筆投資(這是一種愚蠢的做法),即使我們知道這意味著喪失了總的投資機會。我曾經目睹過,一個客戶因為幾張小麥的虧損多單,被套了三個多月,最終沒有扛回來,只能認賠出局,其間由於資金佔用和心情煩躁沒有做過一筆交易,導致看準的交易機會也錯過了。
認知失調可以最終解釋「止損太難」的原因。平掉虧損的期貨頭寸等於承認自己對市場的看法和市場殘酷的現實之間的不一致。
三、為何「止盈總是簡單」
當市場走勢和交易者判斷的方向一致時,期貨頭寸開始產生浮盈,這種情況就大不相同了:贏家沒有什麼需要隱藏的。但是贏家又面臨另一個陷阱:他們更願意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個人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憑運氣。社會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自負」。至少平均來說,我們都是自負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個人的每條品德優點都高於平均水平——包括駕駛技術、幽默感、風險控制能力和預期壽命。例如,當詢問一群美國學生的駕駛安全能力時,82%的人認為他們處於最優的前30%之列,這對於在期市中賺錢的投資者意味著什麼?這個理論認為,很多投資者將自己最近在期市中賺到的錢歸功於自己超過常人的投資水平。並且因為他們自認為水平高超,所以他們的操作更加頻繁,有的甚至試圖捕捉市場的每一個波動。因此,他們止盈的積極性很高的原因主要是來源於個人的自信。
四、結語
許多投資者普遍存在「止盈總是簡單,止損總是太難」困惑,其實這是我們人性的一個弱點。要想戰勝市場,必須先戰勝自我。盈虧乃投資的常事,要想在期市中長期盈利,必須正確看待投資的盈利與虧損,這是建立科學的資金管理策略的前提條件。在交易之前,制定詳細的交易計劃,然後嚴格執行你的交易計劃,不該止盈不要隨便止盈,該止損時不要「心態軟」

傑克·伯恩斯坦:讓利潤奔跑

傑克,放手讓利潤自行發展對你來說有多重要?
在你的四個原則中(順勢操作、迅速認賠、放任利潤做大、管理風險),就屬它最重要。但我要指出,它們每一個都很重要。我敢說,要是我沒有什麼合理的理由,每次都太早實現一美元的利潤,就沒辦法賺到很多錢。
回顧我開始操作以來,我們所面對的一些難以置信的上下起伏走勢,可以看出如果不放手讓利潤自行發展,從這些走勢賺到的錢會多麼的少。
前提是我應該有一種客觀的方法去持有那些部位。但是方法有很多,人們真正應該著力的地方在這裡。
要是市場大部分時間真的沒有趨勢可言,那麼大部分系統在這些沒有趨勢的市場中將賠錢。在你好不容易持有一個好部位時,為什麼要那麼快就放它走?
從心理觀點來說,克服上述問題的一種方法,是建立多口合約的部位。這麼一來,你身上某一部分說:「我需要把賺到的一些錢存進銀行。我必須把一些錢放到口袋。我想要摸摸那綠花花的鈔票,從而知道自己操作的很不錯。」如果你想要這樣的回饋,那麼只軋平一部分的部位,好讓你能夠繼續乘著趨勢前進。

你用什麼方法放手讓利潤自行發展?
除了忘掉你擁有的一個部位,找不到完美的方法放手讓利潤自行發展。我記得操作生涯的早期,曾有一段難忘的經驗。
我買了一些黃金,並迅速實現幾口合約的利潤,卻忘了還有兩口合約沒有賣掉。約八個月後,營業員打電話來,問我要不要軋平部位,因為馬上就要交貨了。真是不可思議。黃金市場每口合約漲了約15,000美元,而我還不曉得自己手上有黃金。
營業員對我說:「我從沒看過有人一筆交易賺到那麼多錢,並持有部位那麼長時間,除了虧損套牢之外。你是怎麼做到的?」
我說:「當我初學操作的時候,期貨交易所有位老先生告訴我,如果你真的想賺錢,而且認為趨勢將上揚,那麼就買進,丟掉一邊,忘掉它。我就是這麼做的。」

除了喪失記憶,你喜歡用什麼方法來處理賺錢的操作?
前面談到順勢操作時(註:順勢操作在另一章節),我所提到的通道進場法是很簡單的方法。如果你抓到一個好趨勢,它會讓你一直站在市場正確的一邊。
那個指標包含一個移動平均線通道(註:可以參考當沖高手1,2),由十支高價移動平均長條圖和八支低價移動平均長條圖構成(註:即分別是10期高價的移動平均線、8期低價的移動平均線)。如果你有連續兩支價格長條圖完全在移動平均線高點之上,那麼趨勢便已轉趨上揚。在連續兩支價格長條圖完全在移動平均線低點之前,趨勢仍為上揚,接下來趨勢便告下跌。你必須留著賺錢的操作,直到這個指標反轉。

大部分人最後都使用某種尾隨停損點策略,讓利潤自行發展。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記得某人在某個時候曾用統計數字指出,傳統的尾隨停損點形式行不通。要是你使用很緊的尾隨停損點,市場會找上門來。
你必須給市場夠大的轉折空間。我曾在市場走勢對我有利時,沒有太快上下調整停損點,而賺到最大一筆利潤。市場需要很大的空間,而且現在需要的空間可能大於以往,因為大型基金和投資組合造成波動加劇。使用尾隨停損點很好,但不要放的太緊。

所以你把尾隨停損點放的相當寬鬆,並期望你的系統在市場觸及你的停損點之前,於趨勢反轉之際帶你出場。
一點沒錯。另一個策略是改變時間架構。我的意思便是這個樣子。假設你用每日資料的系統發出訊號,要你進場操作。又假設市場往對你有利的方向大幅波動。這一來,你可以改變時間架構為較短期的時間架構,如分時資料。再下來則根據分時資料發出的訊號出場。

我想你接下來會講反轉的情形,不過這裡我們所談的是放手讓利潤自行發展。我想,你會說,觀察每日的價格發出的訊號,一旦有了利潤,就要轉為看每週的價格以便出場。可是你說的恰好相反--看分時資料。如此怎能讓利潤自行發展?這會使你更快出場,不是嗎?
這話對那些擁有很多利潤,感到焦慮不安,不曉得尾隨停損點應該怎麼放的人講的。他們想到放個很緊的停損點,卻不想使用圖形點,因為他們曉得那可能行不通。他們可以轉為觀察盤中走勢圖,並根據分時走勢圖運作他們的系統。
另一個我覺得很有用的方法,是在操作的另一邊買個選擇權。那會花你一點保險金,卻可求得保護。

你是買賣權(put)還是買權(call)作為保險?
要是你大量做多,而且市場漲了不少,你可以實現部分利潤,投資購買賣權。它們到期時可能一文不值,但能給你若干保障,以防市場反轉。

所以你不會過早出場。
對。這裡有另一個重要的哲學層面。大部分操作系統的準確率都在40%到50%之間。我們曉得市場的隨機成分至少占價格波動的40%--60%。因此注意每一檔的價格跳動或認為每一檔或每一個圖形排列都具有意義是不合邏輯的。它們並非如此。
太多交易人從過於嚴謹的分析觀點看市場。市場中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都沒有意義。為什麼去試著解釋每一個小波動、每一個小反轉、每一個小跳動?
由於想要做太多事情,他們實際上過於注意市場。他們恪守猶太基督的工作原理:「如果你是好孩子,工作勤奮、付出很多心力,就會賺很多錢。」我不認為用在操作上是這個樣子。到了某一點,報酬會遞減。你必須和市場保持一段距離。只有這樣,你才有心理資源讓利潤自行發展。你不會看著每一檔的跳動,心驚膽戰的加以解釋。

傑克·伯恩斯坦: 《當沖高手I、II》作者

國外成熟交易策略在期指程序化交易中的運用

隨著股指期貨市場參與者的逐步成熟、國內相關程序化交易平台的技術實現,以及程序化交易自身的優點,程序化交易在近幾年的國內期貨市場上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程序化交易是國際市場常用的交易方式,國外程序化交易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主要有組合管理、套利交易、趨勢交易及其他量化策略等。

波濤(1998)在《系統交易方法》中提出,一個設計良好的交易系統,必須對投資決策的各個相關環節做出相應明確的規定,同時還必須符合使用者的心理特徵、投資對象的統計特徵以及投資資金的風險特徵。國外交易系統的典範莫過於Richard Dennis在1983年底推出的海龜交易法則,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交易系統包括:市場—買賣什麼;頭寸規模—買賣多少;入市—何時買賣;止損—何時退出虧損的頭寸;止盈—何時退出贏利的頭寸;策略—如何買賣等方面。

根據策略原理和市場數據之間的邏輯關係,交易策略設計的思路可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方面。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指從投資理念或理論基礎的角度出發尋找規律,並以此形成交易策略。比如基於持有成本理論的期現套利策略、根據行業輪動規律,配置股票組合以獲得超額Alpha的策略等等。自下而上的方法則從市場統計數據出發,根據歷史統計特徵而形成的交易策略。例如,當期指的開盤價高於昨日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三者的平均價時,日內做多,反之做空;或根據固定幾家主力機構的淨空單變化來確定次日的交易方向等策略。自下而上的交易策略更容易受市場條件變化的影響。

圖1:國外交易系統的TOP10歷史排名情況

股指期貨

在歐美發達資本市場,程序化交易伴隨著資本、技術和監管的變化而不斷演變,程序化交易的策略也層出不窮。上圖是Futures Magazine在2005年評出的最佳交易系統的歷史排名情況,某些交易系統在不同時段內表現出較穩定的特點。2008年美國S&P500交易系統的TOP10排名為:Turbo Trader Pro、Anticipation、Samurai 35、Dual Thrust、Maxim、Mesa T-Notes、Qtech Bellies、Keystone、Sledge Hammer、Delphi Universal。

儘管國外市場上的交易系統名稱舉不勝舉,但對於成熟的交易策略,開發者一般不願公開,投資者也較難深入瞭解諸多交易策略的原理。本文通過對幾個公開化的成熟交易策略舉例,試圖瞭解一些國外成熟交易策略的設計原理,同時檢驗其在國內期指市場中的適用性。

1、Dual-Thrust

圖2:Dual Thrust和開盤區間突破策略的原理


股指期貨

開盤區間突破是較為常見的日內交易策略之一,以今日開盤價加減一定比例的昨日振幅,確定上下軌。日內突破上軌時平空做多,突破下軌時平多做空。Dual Thrust在形式上和開盤區間突破策略類似。不同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Dual Thrust在Range的設置上,引入前N日的四個價位,使得一定時期內的Range相對穩定,可以適用於日間的趨勢跟蹤;Dual Thrust對於多頭和空頭的觸發條件,考慮了非對稱的幅度,做多和做空參考的Range可以選擇不同的週期數,也可以通過參數K1和K2來確定。

當K1 K2時,空頭相對容易被觸發。因此,投資者在使用該策略時,一方面可以參考歷史數據測試的最優參數,另一方面,則可以根據自己對後勢的判斷,或從其他大週期的技術指標入手,階段性地動態調整K1和K2的值。

為了使該策略更貼近實際情況,加入一些簡單的交易規則,如初始止損、跨週期的數據引用等進行完善。具體地,初始資金100萬、每次以30%倉位開倉,日內突破上軌且30分鐘週期的MA5>MA10開多,日內跌破下軌且30分鐘週期的MA5

圖3:Dual Thrust策略的累計收益率

股指期貨

2、R-Breaker

在外匯交易系統中,樞軸點 (Pivot Points) 交易方法是一種經典的交易策略。Pivot Points是一個非常單純的阻力支撐體系,根據昨日的最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計算出七個價位,包括一個樞軸點、三個阻力位和三個支撐位。

圖4:Pivot Points策略的原理圖


 

股指期貨

阻力線和支撐線是技術分析中經常使用的工具之一,並且支撐線和壓力線的作用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從交易的角度上來看,Pivot Point好比是作戰地圖,給投資者指出了盤中應該關注的支撐和阻力價位,而至於具體的戰術配合,Pivot Point並沒有具體地規定,完全取決於投資者自身的交易策略。投資者可以根據盤中價格和樞軸點、支撐位和阻力位的相關走勢靈活地制定策略,甚至可以根據關鍵點位進行加減倉的頭寸管理。

圖5:R-Breaker策略的原理圖


股指期貨

R-Breaker根據昨日價格計算出六個價位作為今日盤中交易的參考價位,只是比Pivot Points的設置少了一個樞軸點。R-Breaker與Pivot Points的不同點體現在:通過參數設置,使得六個價格間的距離更加靈活,並且R-Breaker明確了具體的交易策略。根據盤中價格走勢,同時採取趨勢追蹤和反轉策略。圖中有顏色背景的區域可以視為觀察區,當盤中日內最高價觸及Ssetup後出現回落,且跌破參考Senter的阻力線時,採取反轉策略,即在S1點開倉做空;在空倉的情況下,如果盤中價格一路突破Bbreak的阻力線時,則採取趨勢追蹤策略,即在B2點開倉做多。類似地,B1點反轉做多,S2點順勢做空。

由於盤中開倉的觸發條件涉及到多個價位,對日內價格走勢較為敏感,因此該策略適用於在一分鐘週期上交易。另外,該策略觸發的交易次數並不多,不考慮跨週期的條件。TB IF888的1分鐘數據源最早為2010/4/28,其他測試條件和Dual Thrust相同。

圖6:R-Breaker策略的累計收益率

\
股指期貨

R-Breaker中距離參數的設置對交易觸發次數和最終收益率有一定影響,為了驗證其策略的有效性,把R-Breaker的思路移植到距離參數固定的Pivot Point上,測試結果顯示收益率103.6%、最大資產回撤值比例14.6%、勝率40.96%、均盈利/均虧損1.97、交易次數595。

3、Dynamic Breakout II

圖7:S&P500指數和隱含波動率VIX指數


指期貨

動態突破的原理與波動率相關,我們先來回顧波動率與指數的關係。我國目前暫未推出基於指數的期權衍生品,所以無法計算標的指數的隱含波動率,通常根據歷史數據計算價格的標準差來衡量波動率。這裡可以參考基於S&P500指數期權隱含波動率的VIX指數,也稱為恐慌指數,代表市場對未來30天的市場波動率的預期。圖中可以看出,在2007年之前和2009年之後,當VIX指數處在低位時,指數通常延續當前的趨勢;而當VIX由低位攀升至高位時,預示著後市出現反轉的概率加大。較為例外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的系統性風險,使得VIX指數大幅上升,指數出現持續下跌。

動態突破的思想是通過刻畫市場波動率,同時結合使用布林線以及突破前期最高或最低點的做法來捕捉趨勢。當市場波動率降低時,延續當前趨勢的概率較大,在計算布林線帶寬時,使用的回溯週期數減少,使得開倉容易被觸發;當市場波動率增加時,行情有可能發生反轉,同時為了過濾虛假信號,計算布林線帶寬時使用的回溯週期數增加,使得開倉條件相對難觸發。這種設置使得計算出的布林上下軌具有一定的適應性。策略中增加突破前期高點買入和跌破前期低點賣出的條件可以進一步過濾虛假信號。投資者可以參考《Building Winning Trading Systems with TradeStation》中關於Dynamic Breakout II的介紹。

Dynamic Breakout II策略中當價格突破前期高點且超過布林上軌時做多,當價格跌破前期低點和布林下軌時做空,除了初始止損外,使用布林中軌線作為跟蹤止損。其他測試條件和Dual Thrust相同。

圖8:Dynamic Breakout II策略的累計收益率

股指期貨

Dual Thrust、R-Breaker和Dynamic Breakout II的適用週期不同,策略原理也不同。若同時使用這三個策略,組合後的收益率曲線變得更加平滑,最大資產回撤比例為5.2%,顯示了投資組合策略分散化的優勢。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得到的收益率曲線是根據歷史數據,在使用相對優化參數的前提下得到的測試結果。

在實盤交易過程中,歷史的優化參數未並適應當前的行情特點,投資者在使用程序化的過程中,必須對交易策略原理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理解行情特點與交易結果之間的關係。從策略測試到實盤交易的轉變過程中,投資者還將遇到其他一些問題。

1、程序化交易平台的選擇

目前國內也有些程序化交易平台等,這些交易平台是以「上期綜合交易平台CTP」為後台的交易軟件。在平台選擇上,應結合軟件穩定性、交易策略的適用性、使用費用、使用習慣等方面選擇適合自己交易的平台。例如:金字塔支持圖表程序化、後台程序化,支持VBS開發和外部數據庫,擴展性好;交易開拓者的交易策略測試報告更加詳細,國外的TradeStation代碼容易移植到TB平台上。

2、實盤交易中的細節問題

程序化交易平台的實時數據來源於主管機關,主管機關推送一次Tick數據,不同平台自行提取更長週期的數據,不同的提取規則可能導致數據不一致。比如金字塔和TB在日內週期K線的分割方法,以及K線的時間標記上都是不同的。在日內收盤平倉的時點,以及跨週期的數據引用上等方面,需要注意不同平台的數據差異。

交易策略測試是在既定的週期裡每個週期計算一次相應參數,而實盤交易中會有數據實時推送過來,有可能會造成交易信號反覆的問題。有的平台軟件支持每隔固定秒數的輪詢模式,以及走完K線模式來讀取數據,選擇什麼樣的數據刷新頻率取決於策略本身。除了信號反覆的問題,還可能出現下單未成交、重複開平倉、止損未觸發等情況,這需要投資者事先考慮可能出現的不利情形,對策略進行相應的調整,如把代碼轉換到更小的週期上運行、考慮滑點、通過全局變量控制開倉次數等。另外,策略測試時通常是針對期指連續合約,實盤交易時要選擇主力合約,換月時注意移倉時點的把握。

3、程序化交易執行過程中的交易心態

成功的投資不但需要正確的市場分析,更需要完善的風險管理和良好的心態控制,即所謂的3M (Mind、Money、Market)。一些投資者在使用程序化的過程中,尤其是當使用勝率較低的趨勢跟蹤系統出現連續虧損時,投資者會對使用的交易系統產生質疑,交易心態難以平和,甚至最終放棄交易系統的使用。每個交易系統對投資者心理、交易品種以及資金的風險偏好都是有一定適應性的。因此,投資者需要加深對市場的認識,理解交易策略原理,把握自己能把握的,包括交易心態和交易方法,才能真正發揮程序化交易的作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策略
    全站熱搜

    tony168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